摄影基础——构图常见误区1
摄影基础——构图常见误区1

摄影基础——构图常见误区1

  学习摄影的基础,首先要学构图。所有内容都是学习消化总结而来,我没有原创这个的能力,也不应该当做一成不变的物理定律来执行^o^。构图是摄影中最不可避免的问题,构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照片主体的表现力和整张片子的成败。而构图又是一种完全靠感觉的东西,至少在拍摄的时候是这样的,不可能经过精确的测量之后再构图拍摄,因为我们要拍摄的事物是运动的,即使你拍的是静物写生,也只是主体与相机之间的相对静止而已。

  构图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由于内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构图是不可能事后补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补贴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后设想。换句话说,构图必须具有必然性。” 换句话说就是摄影必构图,即使你没有用心去构图你的片子里面仍然会必然的存在构图,哪怕是不当的甚至是严重失败的。

  由此可见构图对于摄影的重要性,既然无可避免,那么我们就必须认真理解并培养自己的构图素养,以便于在拍摄精彩瞬间的时候可以拿捏到更好的构图。

一、位置,主体居中

  这个可能是跟我差不多级别的爱好者常常犯的错误了,无论使用取景框还是LCD,在看到喜欢的主体时,总是会毫不犹豫的瞄准他然后按下快门。在取景框或LCD上看的时候本来满舒服的,但是到计算机上一放大到原始尺寸或者满屏就发现片子平平无奇,淡而无味。为什么呢?因为看片子使用肉眼而且是双眼去看的,当双眼观察时,左右眼两个独立的市场就会产生一个不可重叠的区域——盲区,而双眼的盲区在正中央。这就导致了读者对于片子中心位置的东西视而不见。加之现在接触过的很多款卡片机、长焦机、单反机的默认对焦模式都是中心对焦,而这也是我这样的菜鸟们常用的^o^。所以多数片子都会无意识的拍成主体居中了。

  主体应该在哪里呢?最常见的就是“井”字型分割了,也就是将主体放在上下左右的1/3或2/3处,无论相机的取景框和LCD是否有井字型的取景框都好,将主体放在这些位置实际上跟放在中央是一样方便的,最多是调整一下聚焦中心的位置而已,或者中心聚焦后移动相机。也许有的朋友会说后期裁剪一下不就好了吗?虽然现在后期运用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亨利却说:“对一幅好照片进行剪裁,那就无疑等于将正确的比例关系抹杀掉。况且,构图差的照片,能够通过暗室放大机将其剪裁而改为成功的例子,是绝无仅有的。因为,这样一来,当时视觉上的完整结合已不复存在了。”

  当然了,主体放在中央的成功片子也有很多,视乎主体和你想表现什么。

二、线条,杂乱无章

  线条的无序也是新人常犯的错误,是观察力缺乏锻炼的表现。我们在取景的时候往往只注意了拍摄主体,而由于眼睛的聚焦忽视了主体以外画面以内的其他光影和线条。最后导致片子拍完之后发现主体之外的线条不但没有起到烘托主体的作用,反而成了撕碎画面的利刃。当你有意识的观察一个主体的时候,眼睛看到的只是很小的范围甚至是一个点,其他内容被大脑有意识的忽略了。而片子出来变成一个凝固的平面后,读者的眼睛则不得不接受那些你拍摄时忽略了的线条。因此,线条的处理也是极其重要的。

  解决线条光影的问题,最最根本的就是锻炼自己的观察力了。每次拍摄的时候除了主体,还要多注意周围的光影和线条。尝试换个角度让那些讨厌的线条移出画外。好在线条并不像构图一样完全先天且没得修改。有些线条是可以后期去除的,但那毕竟是后期手段,应该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不是当做一种依赖的工具。

三、比重,天地平分

  最明显的就是地平线放在中央,上边是天、下边是地。理论上是各占一半非常平衡了,可是片子看起来却是那么不平衡、不协调。因为两者各占1/2那是数学上的平衡,我们用肉眼欣赏照片的时候多数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那1/2对于此时的大脑来说并不一定就是平衡稳定。如何解决?其实跟主体的位置差不多方式,让天地也变成三份。

  开始会觉得很奇怪,天、地只有两个部分,怎么分成三份?我是说将画面中的天和地看做三个1/3。而天地其中的一部分要占据2/3,剩余的只占1/3,这样的画面会给肉眼和大脑一种非常协调舒服的感觉。至于天和地哪个多,哪个少,就看主体是要表现美丽的天空还是广阔的大地了。总之,别让二者平分天下。

  今天时间有限,就先学习消化到这里了。